一提起冥想两个字,人们脑海中立刻会升起如下图般的图景,冥想总是和物我两忘、天人合一之类的意境联系在一起,很多时候,冥想甚至和神秘主义划上等号。
最近,TED给我推荐了一个Yongey Mingyur Rinpoche关于冥想的演讲,他所介绍的冥想和上面的图景完全不同。
在他看来,冥想一点都不高深,一点也不神秘。在演讲现场的观众如果能看到他举起的手,听到他说的话,那么观众就已经进行了冥想。所谓冥想,完全是关于我们是否能保持知觉,能否对正在发生的事保持感知的能力锻炼。
这看起来有点反直觉,我们觉得只要不是在睡觉,我们感知世界就完全没问题。但仔细想想,我们的心其实是非常散乱的。我们拿起杯子去茶水间,路上碰到同事简单一聊,10分钟过去了,打水的事被放到了一边;我们和同事聊天的时候,总是想着一吐为快,对方说了什么我们充耳不闻;我们终于打了一杯咖啡回到座位,心里却思绪万千,完全忽略了咖啡的美味。对这一点最好的证明就是著名的"看不见的黑猩猩"试验,实验中的人们只能看到6个人,却对那么大、那么明显的黑猩猩视而不见。
认识到了心的散乱,尝试冥想的人很多。一个被反复提出的问题是:
我在冥想中总是思绪万千,根本无法去除杂念怎么办?
Yongey Mingyur Rinpoche认为『去除杂念』这个想法是错误的,他举例说,你对自己说『不要想披萨』,无论你怎么强调,只要你说了『披萨』两个字,你心里就肯定会出现披萨。杂念是无法去除的,我们要做的是聚焦。在训练中,我们可以拿任意一个东西作为我们聚焦的对象,在演讲中,这个聚焦对象是一个钵,听众专心听敲击钵后发出的声音,在过程中,如果有任何想法升起,不需要去屏蔽它,只是由它来,又由它去,只需要继续去听钵发出的声音就好了。
这就是冥想的训练,就是这么简单。
任何训练都讲究见、修、行。我们对冥想有了正确的见解,能够如上面说的那样去修炼,但所有修炼都是为了在生活中践行,只有践行才能带来真正结果。那么冥想的践行是什么?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张图,我觉得就是最好的答案:
『行百里者半九十,致胜利者积跬步』、『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』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。人们常常将一个人的成功归功于天赋,但在我看来,在绝大多数事情上,我们所取得的结果,还远没有到需要讨论天赋的阶段,如果要说天赋,我觉得『屏蔽力』才是最重要的天赋。
太多的时候,人们总是半途而废。
我是一个程序员,我看到太多的程序员认为年过35,甚至年过30就不能再写程序了,常见的诱惑有转去做管理、转去做产品、转去做项目管理、转去创业当老板... 这些选择本身没什么问题,有问题的是他们中很多人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真正的目标,所以碰到诱惑就很容易转向,于是我看到很多很有天赋的程序员在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上苦苦挣扎,浪费了天赋。但那些在程序员届广为人知的大神,如Uncle Bob, Linus,Martin Fowler...,他们无一不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耕耘多年,终得大成,这是个人在『屏蔽力』上的体现。
我经历过几家创业公司,对一家公司来说,挑战和诱惑都更多,热点总是层出不穷,外部的压力也常常让一家公司改弦更张,创始人的迷茫、对安全感的追求也容易让公司偏离航道。虽然有后视镜之嫌,但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往往都能坚持它们最初的初心。这是公司在『屏蔽力』上的体现。
『屏蔽力』的锻炼就是冥想在生活中的践行,我祝愿每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在生活中践行冥想,达成所愿。
讲到冥想,就很容易谈起禅定,这两者有一个精细的差别,很多大师也反对将禅定等价为冥想,对佛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以下一小段内容,其他同学请忽略。
冥想、正念等修习能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,让我们的心有聚焦的能力,能聚焦固然很好,但聚焦之后呢?禅定中有个『止观』的概念,它由止和观两部分组成,冥想、正念等基本是属于止的部分,当我们具备止的能力后,更重要的是观,通过观察我们心的运作方式、观察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等,我们会发现比如疼痛这个感受也是经历了 [物理刺激->触觉感知->潜意识分析->概念形成->疼痛->想要采取行动] 等多个环节。通过持续地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,我们最后就不会单单停留在理念上,而是能真正亲身体验到所谓的『无常』、所谓的『空』的境界,从而坚定我们的正知正见。
【版權聲明】
本文爲轉帖,原文鏈接如下,如有侵權,請聯繫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
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ml_wPWLWin2pdX56_19V3Q Tag: 修行 冥想